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试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7:38:53  浏览:968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试行)

山东省烟台市建设管理局


关于印发《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试行)的通知

烟建办[2003]93号

  
各区建设管理局、市县规划建设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把这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三年七月四日

烟台市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督管理,保护建筑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完善市场管理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山东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工作布署。

第三条 凡是在烟台市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及从业人员,均适用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建筑市场主体是指:在全市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工程造价咨询、招标代理、施工图审查,以及从事建筑材料、构配件、预拌混凝土生产或供应的本地及外地入烟建筑业企业。

本制度所称从业人员是指:取得建筑业注册执业证书、岗位证书和项目经理、评标专家资格的人员以及其他从事建筑活动的相关专业人员。

第四条 市建设局负责对全市的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公示进行监督管理,办事机构设在市建设局工程建设管理科。各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当地的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的日常管理,并按期报市建设局备案并公示。市区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由市建设局进行认定、记录并公示。

第五条 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实行动态管理,市建设局确认后,通过烟台建设信息网和市工程建设交易中心向社会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八个月。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

(一)违反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二)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三)违反城市管理、工商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包括拖欠工程款、施工噪声扰民、刊登虚假广告等;

(四)影响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扰乱建筑市场正常秩序、不守诚信等行为;

(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七条 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应经过下列法律文书之一认定:

(一)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二)生效的判决书或仲裁裁决书;

(三)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管理部门、执法机构签发的处理通知书;

(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以及经有关部门或机构查证属实的材料。

第八条 建设执法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包括委托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第六条规定,于每月5日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上月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情况。负责不良行为公示的办事机构在接到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后,5日内填写提报表上报局领导,经审定后,转建设信息网。

第九条 各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自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被确认记录之日起15日内,将有关材料报市建设局审查、记录备案并公示。

第十条 在烟台建设信息网和市工程建设交易中心公示的内容包括:不良主体(从业人员)名称(姓名)、不良行为内容、公示依据、有关处理结果等。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烟台建设信息网查询已公示的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烟台建设信息网网址:http://www.ytjs.gov.cn

第十二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建筑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将在资质年检、资质升降、经营范围增减及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审查等工作中,视情节予以处理。

第十三条 本制度由市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衢州市非税收入集中调剂使用办法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非税收入集中调剂使用办法的通知

衢政办发〔2009〕4号


柯城区、衢江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非税收入集中调剂使用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一月八日    

衢州市非税收入集中调剂使用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强政府性资金监管,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合理安排使用非税收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有关部门、单位依据国家和省、市规定组织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按照本办法规定实行集中调剂。

第三条 非税收入调剂资金由市政府统一安排使用,由市财政局按本办法负责政府调剂收入的统一征收和管理。

第二章 收取与免征

第四条 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非税收入,除本办法规定的免征项目外,按下列规定征收政府调剂收入:

(一)按财政、物价部门规定标准征收的各项收费收入和分成(返还)资金按15%计征;

(二)其他收入(如经营服务性收费、出租收入、资产变价收入等)按10%计征(已纳税费可以抵缴政府调剂收入);

(三)非税收入支出预算原则上不予追加,如需追加非税收入支出预算的,其追加的部分按50%计征。非税收入支出预算指标当年有效,不跨年度使用。

第五条 凡已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部门、单位,政府调剂收入由市财政局从财政专户中直接划解;未纳入的,在票据结报核销时一并缴纳。

第六条 下列项目免征政府调剂收入:

(一)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已缴入国库管理的非税收入;

(二)政府专项收入,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绿化补偿费、人防建设费等;

(三)学校、医院、幼儿园、福利院、殡仪馆、公墓、环卫处收取的各种收费;

(四)项目补助和奖励经费;

(五)通过财政专户上缴或下拨的分成资金;

(六)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项目。

第三章 使用和管理

第七条 非税收入集中调剂资金属市政府的专项收入,按市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管理。

第八条 非税收入集中调剂资金主要用于弥补预算内经费不足、补充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由市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市财政局凭市政府办公室抄告单(文件)拨付资金。

第九条 市财政局设立财政专户,统一核算管理政府调剂收入,有关收支情况定期向市政府报告。

第十条 各有关银行、审计、监察、物价等部门应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政府调剂收入的征收和划解工作,并按规定严格履行监督职能。

第十一条 对有关部门、单位逾期缴纳的政府调剂收入,按日加收2‰的政府调剂收入;对虚假申报隐瞒收入的,应缴财政专户而未缴的资金,或将非税收入以“往来款”形式缴入财政专户的,一经查实,加倍征收政府调剂收入;对拒绝缴纳的,视情节轻重,追究部门、单位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衢州市本级有非税收入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代行政府职能的其他组织机构。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预算外资金集中调剂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衢政办发〔1997〕84号)同时废止。


荆州市雷击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雷击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81号


《荆州市雷击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9月20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代理市长 李建明

二○一○年十月十一日

荆州市雷击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湖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雷击风险的评估及其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雷击风险评估是指以实现系统防雷为目的,运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对系统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概率及雷电灾害产生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计算,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

第三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市雷击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辖区内雷击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县(市、区),由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雷击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和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负责对承担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机构的监督;

(三)负责对各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及设计单位执行雷击风险评估情况的检查、监督;

(四)负责对违反雷击风险评估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依法查处。

第四条各级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安监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击风险评估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雷击风险评估范围包括:

(一)各类化工厂、易燃仓储、输送贮存油气等易燃易爆场所;

(二)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生命线工程;

(三)各类体育场馆、影剧院、大型商业场所、宾馆、医院、学校、汽车站、火车站、住宅小区等人员集中场所;

(四)各类发射塔、高层建筑、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建筑、通讯枢纽、码头泊位等特殊工程;

(五)法律、法规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其他工程项目。

第六条对于已投入使用的易燃易爆场所及煤炭、化工等企业,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定期进行安全评价时,需将雷击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第七条在雷击风险评估范围内,建设单位(项目业主)从事相关建设项目时,应注意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办理程序如下:

(一)建设单位到气象主管机构填报“建设工程项目雷击风险评估表”;

(二)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1个工作日内提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意见;

(三)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项目,由建设单位与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承担机构签订有关合同;

(四)建设单位将雷击风险评估结果报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八条承担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须依法取得法定部门授权,并到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对评估结论负责。出具的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基础资料来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说明,通过现场探测所取得的资料,以及对探测仪器、探测方法和探测环境的说明;

(三)评估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方法;

(四)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背景分析;

(五)雷击风险性的评估,极端雷电事件出现概率;

(六)预防或者减轻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七)评估结论和适用性说明;

(八)其他有关内容。

第九条雷击风险评估使用的气象资料应当由市气象主管机构直接提供或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审查。

第十条各建设和设计单位应主动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自觉接受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气象主管机构可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建设项目依法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而拒不评估的;

(二)建设项目依法应当使用雷击风险评估结论进行设计、施工而未使用雷击风险评估结论擅自设计、施工的;

(三)涂改、伪造建设项目雷击风险评估报告的;

(四)未经法定授权,擅自从事雷击风险评估的;

(五)使用非市气象主管机构直接提供或未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审查的气象资料的。

第十二条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气象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办法有效期5年,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